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1集课程复讲 |
郎海涛学长 |
|
细讲弟子规21集 提纲 一、接电话的重要性和接电话的礼仪。 二、“谨”的教诲可以训练一个人哪几方面的能力? 三、“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”的重要性。 四、 “八寸长木棍的故事”的启发和一个人应该如何珍惜时间。 五、“冠必正,纽必结,袜与履,俱紧切。”有何重要性?
细讲弟子规21集复讲 一、接电话的重要性和接电话的礼仪。 接电话的重要性:老师曾经往一位朋友家里打电话,朋友儿子接的电话。你父亲在家吗?不在。去哪里了?不知道。喀,把电话就挂掉了。这样的孩子,不知道基本的礼仪,没有恭敬心,也会给家人丢脸。 接电话应有的礼仪: 您好, 我是×××,请问您找哪一位? 你爸爸在吗? 请您等一下,我去叫爸爸。叫父亲听电话。 父亲不在。不好意思,我爸爸不在。请问,您是哪一位?有什么事需要我转告父亲吗?或者,我父亲的电话是××××××。 孩子要从小懂得如何去应对,做事的圆熟度会愈来愈高。跟长辈打完电话,一定等长辈先挂电话,我们才挂电话,处处体现对长辈的恭敬之心。
二、 “谨”的教诲可以训练一个人哪几方面的能力? 汕头有个七岁的孩子,学了《弟子规》以后,这样分享到,“我学了《弟子规》,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。我还没有学《弟子规》以前,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谋害父母。”爸爸妈妈在台下听着,吓出冷汗。为什么会这样?父子无亲。父母忙着赚钱,把孩子交给补习班,交给佣人,为了虚荣、面子,让孩子上一大堆的辅导班。诸位家长,我们知不知道,孩子在想什么?每天在做什么,说什么?如果我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,那怎么教?所以,家长需要用心,需要耐心,多花时间去了解孩子,关怀孩子 ,才可能慢慢让他循规蹈矩。了解孩子的心境、想法、看法,把原因找出来,进一步的引导。
“谨”的教诲可以训练以下几方面的能力。 1、 自制力。 “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”,生活有规律,不常睡懒觉。 “对饮食,勿拣则,食适可,勿过则”, 饮食懂得节制。 2、独立生活的能力。 "置官服,有定位,勿乱顿,致污秽”,一切物品,包含时间都应该有所规律。 “动物还原”,动过的东西应该再放回原处。 3、 做事的能力。
三、 “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”的重要性。 “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”。 司马光用了19年的时间,写了《资治通鉴》,特地用圆的木头作一个枕头在上面睡觉,稍微一动,就会醒来,继续写书。为什么会这样用心? 为国家、为社会,为子孙造福的动力。写好《资治通鉴》把历史作为镜子,人们鉴往可以知来,少犯许多的错误,少走许多的弯路。正是这样的使命,推动他积极精进。 王阳明说过,“志不立,无以成事。”一个人没有志向,不可能把事情做好。首先要立定人生的志向,用短暂的生命,对得起父母的养育、长辈的提携、国家的培养,尽心尽力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奉献社会,完成好自己的本分、使命。
四、 “八寸长木棍的故事”的启发和一个人应该如何珍惜时间。
有个孩子不珍惜时间,游手好闲,不爱读书。他父亲拿出一个八寸长的木棍,说八寸代表八十岁,二十岁之前没有能力帮助家庭、社会,只能接受服务,砍掉;六十岁以后,年老体衰,贡献不大,砍掉;接下一段,分三份,睡觉三分之一,砍掉,吃饭、洗澡三分之一,孩子说爸爸我知道了别砍了,爸爸继续说,如果生病,躺在床上……孩子说我知道了以后不浪费时间了。给孩子讲道理要善巧方便。 如何珍惜时间? 一、立志;二,有目标、有规划;三、少讲无关紧要的话;四、少打烦恼。
六、“冠必正,纽必结,袜与履,俱紧切。”有何重要性? 一个人仪容要端正。 古代的人很注意仪表,时时提醒自己做到“三正”,帽带要正,腰带要正、鞋带要正。 春秋时代,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年纪小,不知道爱护人民,大臣赵宣子直言不讳劝谏,晋灵公看不顺眼,就派刺客刺杀赵宣子。 以前早朝都是很早的时间,可是刺客却看到赵宣子很早就起来,把朝服穿的整整齐齐,正襟危坐,闭目养神。刺客很感动,赵宣子在无人见到的地方,都如此地恭敬,那他在有人的时候肯定非常认真地办理国事,对人一定非常的谦虚、恭敬。这样的人绝对是国家的栋梁,不能杀他。杀了他,对不起国家,就不忠。但不杀他,对国君来说是不信,他当场对着槐树撞头自尽。 一个人恭敬的态度,救了一条人命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